您当前的位置: 第一产业信息网 > 资讯 > 正文
第一产业信息网-移动版 首页

中国物联网这十年丨华为做了些什么?

时间:2019-09-10 19:38  阅读:1
分享到:

车联网是当前中国物联网主流的应用方向之一。早在2013年,华为公司就宣布进军车联网领域,2019年5月,华为公司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,与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合作,进行关键技术研发,开发5G多模终端芯片,支持车联网发展。

目前,华为在车联网领域已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,走在全国前列。2018年,在第二届智能汽车决策者大会上,华为荣获“年度优秀车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”称号。在车企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,华为如何助力车企实现服务化转型?

1

“车”“路”两端同时发力,提高交通安全预警

在车联网领域,目前大多提及的都是单车智能的概念,而单车的智能并不能解决路况复杂、极端天气等一系列场景问题,只能识别60%左右的交通事故。

基于此,华为提出车路协同概念,主要从“车”“路”两端同时发力,实现车与车、路、人的实时信息交互,使车能够实时了解交通信息和危险状况,大幅提高交通安全。

“车”端,华为持续对汽车实行数字化改造,并帮助车企进行数字化转型。通过搭载自研芯片、基于芯片的计算平台以及车载单元OBU,帮助车企打造“智能的车”,实现智能驾驶。2018年10月,华为发布昇腾AI芯片和能够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——MDC600,与奥迪合作实现汽车智能网联。2019年4月,华为推出基于昇腾AI芯片的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,强化平台数据计算能力。

“路”端,华为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,如搭建智能交通灯、路侧雷达、标识数字化等路侧感知终端,打造“聪明的路”,实现车路主动双向互动。2018年6月,华为发布首款商用C-V2X RSU(路侧单元),在信号机中搭载RSU产品,可将信号灯、车流量等信息采集,并实时传输给监管部门,以及包含有车载单元的车辆,并通过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分析,帮助车辆选择更好的出行路径,改善道路规划、建设和管理,提升交通效率。

目前,华为与无锡正在合作建设全球首个城市级车联网(LTE-V2X)示范应用项目,对近240个路口的信号机进行了升级改造,并加载LTE-V2X车载终端,成功演示前向碰撞预警、交叉路口碰撞、闯红灯预警、行人穿越预警等18项V2X智慧交通场景。

2

开展跨行业合作,构筑车路协同网络

一直以来,传统汽车制造行业与信息通信行业存在一定的行业壁垒,汽车企业更加关注整车制造,了解车内电子和电器特性,对信息技术并不了解,而信息通信行业则恰好相反。对于车联网领域,则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实现深度融合,因此华为积极与大型整车厂、ICT厂商、芯片厂商以及AI技术厂商合作,规避信息不对称,加速车联网生态联盟建设,构筑车路协同网络。

2016年,华为与奥迪、宝马、爱立信、英特尔、诺基亚以及高通联合宣布成立“5G汽车联盟”,整合各巨头间资源,调配研发过程中所需的互联设备,着眼于开发,测试和推动用于自动驾驶、业务泛在接入、智慧城市整合及智能交通等应用的通信解决方案,助推标准,促进产品的商用化发展与全球市场渗透。

2018年,华为联合长安汽车、一汽集团、上汽集团、比亚迪等车企以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发起“车联网C-V2X合作生态圈”,签订《车联网C-V2X合作生态圈运作章程》,依托车联网C-V2X智能网联技术,与生态圈伙伴共同开发适用于智能网联、自动驾驶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,实现联合创新。

3

发布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,助力车企数字化转型

当前出行服务的崛起,以及互联网公司等跨界巨头的挑战,驱动着车企从汽车制造向“产品+服务”战略转型,而车联网平台则是赋能车企数字化转型的关键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车的“数字引擎”。

因而,华为在布局车路协同网络的同时,也积极进行“云”上布局,发布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,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。平台支持海量和高并发的车辆接入,通过对车况和驾驶行为等车辆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,提供驾驶行为分析、地理围栏、疲劳检测分析等服务,致力于车辆的智能化网联、车企的服务化转型和交通的智能化演进。

据悉,华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前装车联网项目,首款基于华为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的车型DS 7已上线中国、欧洲地区,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出行服务。(中经社分析师:殷晴、王璐璐)

微信编辑:山晓倩

监制:蒋春林

科创新闻网 责任编辑:第一产业信息网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第一产业信息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第一产业信息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第一产业信息网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第一产业信息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中国物联网这十年丨华为做了些什么?

车联网是当前中国物联网主流的应用方向之一。早在2013年,华为公司就宣布进军车联网领域,2019年5月,华为公司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,与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合作,进行关键技术研发,开发5G多模终端芯片,支持车联网发展。

目前,华为在车联网领域已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,走在全国前列。2018年,在第二届智能汽车决策者大会上,华为荣获“年度优秀车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”称号。在车企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,华为如何助力车企实现服务化转型?

1

“车”“路”两端同时发力,提高交通安全预警

在车联网领域,目前大多提及的都是单车智能的概念,而单车的智能并不能解决路况复杂、极端天气等一系列场景问题,只能识别60%左右的交通事故。

基于此,华为提出车路协同概念,主要从“车”“路”两端同时发力,实现车与车、路、人的实时信息交互,使车能够实时了解交通信息和危险状况,大幅提高交通安全。

“车”端,华为持续对汽车实行数字化改造,并帮助车企进行数字化转型。通过搭载自研芯片、基于芯片的计算平台以及车载单元OBU,帮助车企打造“智能的车”,实现智能驾驶。2018年10月,华为发布昇腾AI芯片和能够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——MDC600,与奥迪合作实现汽车智能网联。2019年4月,华为推出基于昇腾AI芯片的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,强化平台数据计算能力。

“路”端,华为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,如搭建智能交通灯、路侧雷达、标识数字化等路侧感知终端,打造“聪明的路”,实现车路主动双向互动。2018年6月,华为发布首款商用C-V2X RSU(路侧单元),在信号机中搭载RSU产品,可将信号灯、车流量等信息采集,并实时传输给监管部门,以及包含有车载单元的车辆,并通过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分析,帮助车辆选择更好的出行路径,改善道路规划、建设和管理,提升交通效率。

目前,华为与无锡正在合作建设全球首个城市级车联网(LTE-V2X)示范应用项目,对近240个路口的信号机进行了升级改造,并加载LTE-V2X车载终端,成功演示前向碰撞预警、交叉路口碰撞、闯红灯预警、行人穿越预警等18项V2X智慧交通场景。

2

开展跨行业合作,构筑车路协同网络

一直以来,传统汽车制造行业与信息通信行业存在一定的行业壁垒,汽车企业更加关注整车制造,了解车内电子和电器特性,对信息技术并不了解,而信息通信行业则恰好相反。对于车联网领域,则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实现深度融合,因此华为积极与大型整车厂、ICT厂商、芯片厂商以及AI技术厂商合作,规避信息不对称,加速车联网生态联盟建设,构筑车路协同网络。

2016年,华为与奥迪、宝马、爱立信、英特尔、诺基亚以及高通联合宣布成立“5G汽车联盟”,整合各巨头间资源,调配研发过程中所需的互联设备,着眼于开发,测试和推动用于自动驾驶、业务泛在接入、智慧城市整合及智能交通等应用的通信解决方案,助推标准,促进产品的商用化发展与全球市场渗透。

2018年,华为联合长安汽车、一汽集团、上汽集团、比亚迪等车企以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发起“车联网C-V2X合作生态圈”,签订《车联网C-V2X合作生态圈运作章程》,依托车联网C-V2X智能网联技术,与生态圈伙伴共同开发适用于智能网联、自动驾驶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,实现联合创新。

3

发布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,助力车企数字化转型

当前出行服务的崛起,以及互联网公司等跨界巨头的挑战,驱动着车企从汽车制造向“产品+服务”战略转型,而车联网平台则是赋能车企数字化转型的关键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车的“数字引擎”。

因而,华为在布局车路协同网络的同时,也积极进行“云”上布局,发布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,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。平台支持海量和高并发的车辆接入,通过对车况和驾驶行为等车辆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,提供驾驶行为分析、地理围栏、疲劳检测分析等服务,致力于车辆的智能化网联、车企的服务化转型和交通的智能化演进。

据悉,华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前装车联网项目,首款基于华为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的车型DS 7已上线中国、欧洲地区,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出行服务。(中经社分析师:殷晴、王璐璐)

微信编辑:山晓倩

监制:蒋春林

责任编辑:第一产业信息网
免责声明:
  • 注明“来源:第一产业信息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第一产业信息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第一产业信息网";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第一产业信息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:

相关阅读